编者按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按照十五大对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展望和部署,提出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任务。为了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本报从今天起在“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专栏中陆续推出系列署名文章,文章的标题如下: 1、《以发展为主题》; 2、《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3、《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4、《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 5、《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是世纪之交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是指导我们向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纲领。《建议》强调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明确了今后5—1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建议》提出制定和实施“十五”计划,要把发展作为主题,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党“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归根结底要靠发展。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归根结底也要靠发展。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本质的东西。《建议》通篇贯穿发展的思想,指明了发展的思路,并且提出了新世纪之初5—10年发展的目标任务、重大问题和重大措施。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以发展为主题,就要深刻认识进入新世纪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所决定的,是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所必需的,也是国际发展的环境和趋势所要求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胜利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社会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过去2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超过9%,其中“九五”期间超过8%。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长期困扰我们的商品供给短缺的局面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亿斤左右,一大批重大的交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一大批重大的科学技术成果相继问世,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很快,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3600亿美元,已经进入十大贸易国行列。财政收入增长了10倍,外汇储备达到1600亿美元,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这些成就是过去20年快速发展的结果,也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按照十五大报告和《建议》提出的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这样才能如期实现我们的预定目标。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口和就业压力很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城市困难职工的生活还面临繁重的任务,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水平还不高,一些地方财政还比较困难等。“十五”时期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缓解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速度,我们遇到的困难会更大。归根结底,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世纪之交,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谋求较快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近来,世界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纷纷调高对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增长势头不减,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已经走出低谷,经济呈现强劲复苏。在这样一个大的发展格局和趋势下,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壮大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缩小而不至于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们必须认识到,今后5—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展得快一些、好一些,就能够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好的条件。
以发展为主题,就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把握世界发展潮流,明确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阶段要有新的发展思路,核心就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要加快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业的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地区发展不协调,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城镇化水平低,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下决心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把经济结构理顺,全面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素质和效益,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和更有效配置资源,才能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提高增长的质量,增强发展的后劲。
现在,世界范围正在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都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美国这一轮经济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八十年代开始的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结构调整。目前美国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部分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其“新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印度是软件生产出口的大国,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的新增长点。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现在又迎来了信息化浪潮。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密切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以使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也是调整结构、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面对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如果我们不依靠科技,抓住信息化提供的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就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建议》提出,要力争用5—10年的努力,使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是非常及时而有远见的。
这次结构调整是战略性调整,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为解决商品短缺和比例失调问题而进行的被动的调整,而是在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上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进行的主动调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调整;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在内的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目标而进行的全面调整。因此,这次调整是发展中的调整,调整的本身就是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发展,是立足于可持续的发展。要正确认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第二,发展要紧紧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两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过去20多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得益于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完成“十五”期间的各项任务,必须继续深化改革,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特别是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为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体制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特别是要在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根据这个国情,我们既要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也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区、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这是我们的一个问题,但只要我们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在不同的地区选择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正确处理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使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都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够找到不同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继续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调动全社会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努力增加全社会的财富,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三,进一步树立全面的发展观。
所谓全面的发展观,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要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发展。现在一般商品短缺状况已基本结束,市场供求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企业要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这是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也是经济增长中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在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以后,只有提高质量和效益,才能有竞争力。因此,经济发展要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二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又处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压力比较大。因此,要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治理和减少污染,这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
学习贯彻以发展为主题的战略思想,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过去20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巨大,举世瞩目。进入新世纪,我们还能不能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国内外都很关注。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我们有可能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从我国发展的基础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建设人才,这是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的。从体制条件看,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经济发展将不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从市场潜力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无论基础设施水平,还是人民的消费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有12亿多人口的广大市场,这一点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是我们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们有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从治理通货膨胀到抑制通货紧缩,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到战胜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党积累了驾驭宏观经济的丰富经验,这是坚强可靠的政治保障。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加快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现在党的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的政策已经深入人心,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十分珍惜稳定的社会环境。
因此,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万众一心,埋头苦干,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今后五到十年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如期实现“十五”目标。我们对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